科普文章

霰粒肿不一定要手术,肿从浅中消!


霰粒肿在南方地区可不少见

在医院眼科门诊手术室等候的病人

大多数都是做霰粒肿手术


成年人做一粒霰粒肿手术

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


然而这事放在孩子身上可就麻烦了

特别是眼睛上长了几个霰粒肿

就需要全麻做手术才行


全麻手术前孩子需要抽血化验

不能喝水、吃饭几个小时

让家长们心疼不已


而且霰粒肿可能还会反复出现

让人烦恼不已


giphy.gif

图片来源|giphy

霰粒肿怎么来的呢?


我们每个人的眼皮上都分布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油库,它生产泪液里的一种油,润滑我们眼睛表面。


屏幕快照 2018-10-30 下午2.06.23.png

图片来源|Biying


平时身体健康时,这个小油库的油晶亮透明,很容易通过眨眼就从小油库的管口流出来,湿润我们的眼睛。


但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时,小油库里的油的质量就变差了,变成混浊、甚至像牙膏一样,这样很难从油库里流出来,于是就会堵住管口,然而质量不合格的油还是会源源不断产生出来,于是就在油库里越积累越多,直到把油库撑大撑爆,形成了我们见到的霰粒肿。


霰粒肿有什么危害呢?

其实霰粒肿也没什么可怕的,至少不会致盲。


它就是偷偷摸摸地长出来,慢慢长大,直到你感觉到眼睛里有东西,或者感觉眼皮重重的;或者哪一天看到或者摸到眼皮上有个小粒粒突出来;当然,也有没注意的时候,它突然长大,直到把眼皮撑红、甚至撑破了;还会可能引起细菌感染,让你感到疼痛难忍。


屏幕快照 2018-10-30 下午2.08.42.png

图片来源|Biying


总结一下,霰粒肿虽然不会让你失去光明,但总是让你不舒服。


一定要做手术才能消除它?

倒也不一定,当它很小的时候(这个小要医生才能判断),可以采用热敷、点抗生素眼水、眼膏的方法把它化掉。但常常是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已经比较大了,很难用上面的方法把它消灭掉了。这个时候只有手术才能把它拿掉。


image.png

图片来源|wiki


在没有撑破眼皮的时候,我们可以翻开眼皮,在眼皮里面切个小口子把它拿掉,手术后外表上看不出来;但当它很快就要或者已经撑破眼皮的时候,就需要在眼皮的表面把它拿掉,然后把破损的皮肤修复好,用美容缝线缝合皮肤,然后每天换药,手术后6天左右伤口长好了就可以拆线了。


可能还有不怕手术的人会说,长就长吧,无非就是做个小手术把他拿掉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确实,只做几次手术没有关系。但是,如果总是长霰粒肿,小油库的量从生下来就是那么多,结果就是小油库的数量就会越少,优质小油库也会越来越少,产生优质润滑油的量也会越来越少,这样会出现干眼,而且会长期出现。干眼的危害我们就不说了,看3个小时的手机你就会体验到干眼是什么感觉了。


所以,最好不要经常得霰粒肿。



霰粒肿怎么预防呢?

1. 保持健康的身体。

从中医角度说,就是说不要热气,不要经常吃辣椒、煎炸、喝酒、熬夜。


2.及时发现,及时处理。

得了一次霰粒肿,你就有经验了。可以时不时按摩一下眼皮,早早发现小粒粒,然后热敷掉(要温热敷10分钟以上哦;方法:煮个热鸡蛋,不需要剥壳,用软毛巾包住热鸡蛋,用手感觉温温的,就可以放在眼皮上热敷了。


image.png

图片来源|wiki


也可以用美容蒸汽喷雾热敷。有空一天热敷4次都可以。



霰粒肿的危险因素

国外的研究霰粒肿的发生与局部和全身情况相关;


相关因素:社会经济地位低,城市居民,年轻女性(10-29岁),年长男性(>60岁)。


原因可能是:睑缘炎、酒渣鼻、胃肠炎、焦虑、肠激惹综合症、吸烟。


得霰粒肿的患者中,发现70.2%的孩子、68.2%的成年人睫毛中有儒型螨,而正常的孩子与成年人中睫毛里有蠕形螨分别只有13.3%与26.5%,还发现螨虫感染更容易导致霰粒肿复发。霰粒肿中的螨虫感染患病率高,提示眼部螨虫感染是霰粒肿的危险因素。


此外,因为孩子比较小,有人对孩子霰粒肿进行了研究。在较小的儿童中:VitA缺乏—霰粒肿相关,特别是多发霰粒肿虽然相关性并不一定是提示VitA缺乏导致霰粒肿,但需要我们引起注意,适量补充VitA。


图片来源|wiki


特别注意:

老人家如果得霰粒肿,可要小心;怕不是简单的粒粒,而是可怕的睑板腺癌!所以老人家做霰粒肿手术时,医生们会做个病理检查排除这个病。


现推出干眼治疗套餐:疏通小油管,除螨类,让你双眼晶莹透亮!





干眼症套餐0元体验


0元即可享受价值168元的干眼黄金套餐(清洁+热敷+按摩+熏蒸),限30人,马上报名吧!





·END·


 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。

未经同意转载,我们将保留追究的权利!


免责声明

本文经过倚和视光眼科医事委员会审核。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、健康、用药的科普信息,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。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,请给我们留言。